分類
家長園地

如何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?

資料來源: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

 

閱讀習慣最好從小培養,應該是每所學校和每位老師都要鼓勵學生閱讀。我覺得要「書」在起跑線,是一本書的「書」,就會讓孩子贏在終點。嬰兒時期已經可以培養了,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書,布偶書、軟綿綿的書或沒有字只有圖畫的書也可以,很多觸感的也可以,讓他試試揭書和看書。

 

另外,有很多父母疑惑看書是否要認字。書中自有黃金屋,是一個很美麗的世界。首先,你知道最重要的是甚麼嗎?就是要拿起書本,而且父母要喜歡看書。你不喜歡看書卻整天跟孩子說:「你看吧」他怎麼會看呢?他怎會看到爸爸媽媽閱讀的側影呢?我經常說你可以拿起書本,然後很驚訝地說:「你來看看這本書,很可愛啊!這隻小鳥多可愛!」從而吸引小朋友去看。

 

而說故事是否要從頭說到尾?這又不一定的,可能你看到這裡有一幅圖畫。那你可以問:「你猜她進去廚房做甚麼呢?」他未能了解故事的時候,你可以令他代入、讓他猜,還有其他的玩法。你不要小看小朋友,他們的觀察力和心思細密度,通常都是遠超家長所想像的。

 

家長也可以教他數東西,例如指出時鐘問他是甚麼時間。我經常覺得閱讀不是一板一眼,我們要他對書本的圖畫充滿興趣,要他識字、背字和寫字,便是第二個層次。

 

其實也可以在一些書本當中的故事,或人物角色設定融入一些他將來可能會面對的挑戰或新環境也好,讓他能夠在書本上體驗。當K2或K3的小朋友,他們的詞彙量多了,甚至他們能夠坐着聽你說故事。但是有很多父母覺得自己說得不生動,但是不要緊的,因為你是他的爸爸媽媽,你就是他最好的說故事者。

 

說故事不一定要讀的,口語化一點,讓他覺得配合他的場景。如果全家大部分人都是說廣東話

的話,你想要故事深入他的腦海,當然是用他最熟悉的語言。我覺得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貼近他的生活、貼近他的語言和貼近他的興趣。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自己也要先看書,這樣可以給小朋友一個很好的感染力。

 

自小學習收納大法 執拾玩具無難度

 

資料來源:台灣收納整理師于之琳

 

家長的其中一個惡夢,就是每晚辛苦將玩具放好,第二天早上又散滿一地。自己玩具自己執,家長可以如何教導小朋友執拾玩具呢?

 

我們依據小朋友的年紀來決定收納箱應該要多大,小朋友大概在小寶寶1至2歲的時候。為避免小朋友將玩具放到嘴巴,這個時候的玩具通常也比較大件,我們需要的收納箱就稍微大一點。在小朋友年紀比較小的時候,我們的標準可以很低很低,主要讓他們知道玩完玩具之後是需要收拾的,要收拾到收納箱,把所有的玩具收進去就好。在這個年紀,我們需要訓練他們的是收納。

到了小朋友再大一點,大概3至5歲時,他們已經可以有初步分類。知道玩具類型有不一樣。那時候的收納箱就不一定要這麼大了,我們可以換一個小一點的收納箱,依據不同類型的玩具稍為分類一下。我們把遊戲規則調高一點,可以在收納箱外面貼一些分類標籤,以圖案、顏色或字卡,方便小朋友辨認。例如車子,有車子的圖案或用字卡「Car」,讓小朋友慢慢去學習記得這種分類。

 

當小朋友升上小學,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,會知道甚麼東西要收在哪裡,我們的收納盒就可以變得更小。然後可以收納很多小朋友的小東西,像小女生的飾品、小珠珠及Barbie娃娃的配件。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麼小的盒子來分類,因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培養。小朋友會對於收拾東西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,不會感到很反感,家長也會感到很輕鬆。

 

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?

資料來源: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

 

每天放學後,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,就如打仗一樣。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,都有數個原因,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?

 

第一,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。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?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,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,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,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。在父母角度中,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。

 

第二,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,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,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,等到父母一起,就裝作不懂得 。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,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,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。

 

第三,可能是他們太累了。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,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,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,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。

 

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,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。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,適合小朋友做,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。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,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,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,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,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。

 

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,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,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,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,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,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。

 

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,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,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。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,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?就是做功課,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。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,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,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。

 

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,只是為了等待父母。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,半陪伴,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。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,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,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,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。

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,便是很多家長會說:「行了,你做吧,我就在旁邊」,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、看手機或玩遊戲機。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,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。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,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,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。在旁邊不停稱讚他:「不錯喔,原來真的會做喔!」給他多一點稱讚,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。

 

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,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,挺有獨立能力的。家長或許會想「這麼大了,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」,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,讓小朋友跟隨。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,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,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。

 

在K1、K2的時候,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,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,「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,我看到你完成功課,就給你一個剔號。如果做完功課後,你很乖地去洗澡,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。」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,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。在他的時間表,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,媽媽就要有些承諾,例如去公園玩等。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,不是買玩具、禮物或糖果。

甚麼米適合小朋友食用?

資料來源: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資深營養師吳耀芬

現代社會大家都十分注重小朋友的營養,究竟吃甚麼飯才會讓小朋友有更多的營養,而小朋友又會肯吃呢?很多時候我們煮糙米飯或紅米飯給小朋友吃,他們都不是很喜歡吃。最主要原因是咀嚼時間較長又或者比較硬,咀嚼很長時間都吞不下去。

這些米飯可能連大人都會胃痛,小朋友的消化力未及大人這麼好,所以我們都會擔心可能有胃痛的情況。現在很多人都不吃白米,可以轉吃胚芽米、小米或燕麥飯,而在眾多種米之中,我最建議吃小米。

小米的價錢相對比較便宜,大約十多元一斤。如果是二十元之內一斤來說,是相對性既有營養又便宜的,一種又綿又滑,甚至可以煲粥。煲小米粥的一個很好的選擇,就算加了進去,你也不會覺得飯有不同質感,都是如白米一般的感覺。小朋友便不會覺得你加了一些奇怪東西進去,他自然就會吃,亦比較軟身,他又不會胃痛。

如果不吃這個都有其他選擇,例如胚芽米,但是要留意胚芽米其實是甚麼,它是糙米,再剝一層殼,就會少些纖維。但是它保留了胚芽最有營養的部分,維他命B雜亦多在這部分,所以營養很豐富,但是纖維就少於糙米。口感會比較滑,不會覺得很硬,但價錢就相對性比較貴,可能要一斤達到六至七十元。

另外有些中價的選擇就是藜麥。藜麥就有黑色、紅色和白色,如果小朋友對於顏色方面很緊張

會覺得為甚麼是這樣顏色而不喜歡吃,這樣就可以選擇白色的藜麥,都是擁有豐富營養。黑色的藜麥就會有較高的鐵質及花青素。

有些是十穀米之類的,我就不是太建議了。因為小朋友的胃部比較嬌嫩,而且十穀米可能要浸一晚後再煮才會變軟。他又會覺得十穀米有很多種類的米,未必會喜歡吃。當然有些小朋友好奇心較高,可能會喜歡。但是很多小朋友小時候都會慣性喜歡吃單一的食物,慢慢長大以後才會嘗試不同的食物,可以留待十歲、八歲時才給十穀米。但還是需要浸過後才跟其他米一起煲,如果不是的話這方面有營養,但會使胃部不舒服。

有些人會放紅豆,到底是怎樣放下去?我們要預先浸紅豆至軟身,甚至煲至軟身才跟飯一起煮,其實紅豆飯都是很有營養,例如日本人都喜歡吃紅豆飯。另外也有蕃薯飯、粟米飯及適合在秋天吃的栗子飯等。不同配搭令吃飯不只是吃白飯這麼悶,栗子高鈣和高鐵質,增強骨骼生長,亦可以幫助他們防止貧血,人也會精神一些不會那麼容易疲勞。

恢復全日面授自攜飯盒有甚麼要注要?

資料來源:資深營養師吳耀芬

有很好多家長也有些擔心究竟自行攜帶的飯盒,是否足夠精美,又有足夠營養,令小朋友打開的時候,就會很想吃光整個飯盒。家長也很喜歡在小朋友放學後檢查,查看他們的飯盒是否完全吃光。第一證明自己的心思,究竟會否得到小朋友的欣賞,第二也很想小朋友有營養一點。但是帶甚麼飯盒,他們一打開時就會「嘩!很開心呀,我很喜歡吃的!」

 

首先,我們慣常要小朋友養成一個是沒有揀擇的情況。如果他們整天也可以選擇,他就會覺得這次不喜歡吃,媽媽明天就會做一些我喜歡吃的,便會特意地不吃這個飯盒,從而威迫媽媽做第二個他喜歡吃的飯盒,慢慢地他就有偏吃的習慣。

 

我自己也有兩個女兒,也是就讀小學的。我們的習慣就是星期一至六,她是沒有選擇。媽媽說吃甚麼,她就要吃甚麼,她知道不能選擇時她也一定要吃,如果不是的話就空著肚子。於是她就甚少向我投訴那些東西不吃,星期日就可以給一餐,她可以有選擇去A餐廳或者B餐廳吃飯,或者獎勵她吃一些小吃。那她就會覺得,這星期真是乖巧又聽從。

究竟怎樣可以令她感興趣一點?第一,如果是一些炒飯或者炒粉麵,他打開飯盒都會容易吃一點,例如肉粒及菜心粒的雞蛋炒飯,他打開時完全不會覺得有水氣,就不會覺得食材黏在一起,增加其食慾。而且有些菜心粒、肉粒及雞蛋,其實營養也很平均了。又例如炆燒烏冬,找些椰菜或者菇類,再加一些肉片或者肉碎加在烏冬裡,加少許鹽和豉油,這樣來炆煮烏冬,其實已是一個頗很吃的炆烏冬。

分類
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

孩子怎樣才算是有語言發展遲緩情況?

資料來源:言語治療師莫宜端

一般來說寶寶一出生開始便會發聲的,例如會用不同哭罵聲表達他們的訴求。到4至8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,這些都是屬於語言準備期的一部分來。其實小朋友有一個言語發展的階梯,由他們剛剛學習單字,到慢慢開始有組織地說故事。

9個月至1歲的寶寶,一般他們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思的單字,例如說「爸」、「媽」或「波波」這樣。到1歲至2歲的寶寶,他們理解和表達詞彙的數量會大大增加,多到他們將一個一個的單詞慢慢組合起來變為兩個字的詞,例如「媽媽飲」及「吃包包」等組合便會出現。

到2至3歲的小朋友,一般他們說的句子也會愈來愈多,可以表達不同的需要。例如他們喜歡在雙詞語之上再加上一個詞彙,變成三詞語的組合,例如說「爸爸吃包」及「我要奶奶」等。有些小朋友會開始使用形容詞,例如說「妹妹吃大蘋果」。

小朋友一般到3歲半後便會認識更多不同的句子,也開始使用連接詞,一直到5歲他們慢慢懂得將不同句子組合一起,也用上更多連接詞,開始有條理地敍述一件事,也就是所謂的說故事。

其實幼兒的語言發展每個人也略有不同,但是經過實證研究,我們也有些重要的參考指標,可以看看小朋友是否有可能有言語遲緩的情況。

第一,2歲時也沒有任何詞彙

第二,就是到3歲也沒有句子出現

第三,3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令人難以理解

第四,5歲後句子也是表達不清

如果孩子愈大愈不說話,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家長便要找專業人士評估以及早訓練。